三对标、一规划 | 统筹发展和安全 筑牢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工程安全根基
公告类型:新闻动态发布时间:2021-10-18 17:29:38

前 言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统筹发展和安全,强调“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李国英部长在“三对标、一规划”专项行动总结大会上指出,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以安全为底线要求;明确提出健全水利工程安全保护制度,确保水利工程安全。水利工程是兴水利除水害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水利工程安全关乎人民群众基本利益、关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Part


充分认识水利工程安全的重要性


(一)水利工程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建议》《纲要》)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系列重要部署,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包括水利在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建议》《纲要》明确提出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水利基础设施安全。水利基础设施作为九大基础设施网络之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水利工程安全对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安全等至关重要,让国家现代化建设不受洪涝、干旱、水生态灾害的严重干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水利工程安全是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工程安全是水利工程功能效益发挥的基础和前提,长期以来,水利工程在兴利除害、富国惠民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供水、灌溉、发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在防洪、排涝、抗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防灾减灾综合效益。水利工程安全涉及国土安全、国民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等诸多安全,保障水利工程安全是在水利领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与具体要求。

(三)水利工程安全是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前提都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没有安全和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这就要求增强风险意识,树牢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把水利工程安全作为前提和重要抓手,注重堵漏洞、强弱项,进一步健全相关法治、政策及运行机制,强化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落实机制,坚决守住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安全底线,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为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Part 


准确把握当前水利工程安全形势

(一)我国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我国大江大河干流已基本形成以水库、堤防、蓄滞洪区组成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覆盖大江大河、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大中型及重点小型水库的水文监测站网和预警预报体系初步形成,七大江河干流已具备抵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水资源配置新格局稳步推进。以跨流域调水工程、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为框架的“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初步形成,全国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超过8700多亿立方米。城乡供水一体化不断推进,全国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7%,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2%。水生态修复成效明显,扎实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生态补水、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坡耕地整治、清洁小流域治理等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水生态环境面貌呈现持续向好态势。

(二)气候变化对水利工程安全带来的严峻挑战

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极端降水事件频率和强度增加。据有关研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近100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7℃~1℃,大城市的平均气温上升了2℃~3℃;在过去50多年里,我国极端强降水平均强度和极端强降水值都有增加的趋势,极端强降水事件也趋于增多,而且极端降水事件与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相关,主要出现在夏季,特别是持续时间长的极端降水。由于极端降水事件随机性、突发性强、破坏力巨大,对我国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如2021年7月,河南郑州极端强降雨导致郭家嘴等水库发生重大险情;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发生强降雨,永安水库、新发水库相继垮坝。我国现有水库9.8万多座,80%修建于上世纪50至7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运行,许多水库接近或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受极端降水等因素影响,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三)水利工程安全保护制度亟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安全水平比较高,但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与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一是水利工程安全保护制度不健全。我国大中型水利工程安全保护涉及范围广、责任部门多,部分工程安全运行保障协调机制不完善。我国小型水利工程众多,管护任务重,受思想意识、财政收入、改革力度、管护制度等因素影响,存在管护责任不够明确、管护经费落实不到位、管护人员不足等问题,导致部分小型水利工程疏于日常维修养护,日积月累形成风险隐患。二是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当前安全风险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等能力建设还有待加强。水旱灾害致灾因子、承灾体、综合减灾能力、重点隐患等调查评估开展不够,应急处置机制、防范化解机制不健全等。


Part


加快完善水利工程安全制度体系

统筹发展和安全,健全水利工程安全保护制度,完善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强化风险防控机制,维护水利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确保工程持久发挥效益。

(一)健全水利工程安全保护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安全保障制度。以三峡和南水北调工程等为重点,以有利于工程整体安全为目标,制定出台工程安全管理法规政策,建立健全工程安全监测设施建设标准规范,强化安全监测设施建设,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完善工程安全运行保障协调机制,强化各方安全责任,明确隐患排查、事故预警、应急处置、紧急救援、考核奖惩等制度措施,确保工程绝对安全。

二是加快完善水利工程安全鉴定和除险加固制度。建立健全覆盖所有水利工程类别的定期安全鉴定、超标准洪水和强烈地震等专门的安全鉴定、单项工程安全鉴定等制度。完善水利工程安全鉴定或评价标准规范,明确鉴定时限间隔、基本程序和技术要求。完善取费方法或标准、资质监管、新技术运用激励、降等报废等有关措施。建立病险工程除险加固挂牌督办和销号制度,推动各级财政逐步建立相对稳定的除险加固常态化投入机制。

三是健全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机制。进一步落实水库防汛“三个责任人”制度。推动开展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化物业化数字化改革,构建产权清晰、责任主体明确、管理智慧高效的小型水利工程安全运行机制。全面划定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加快推进不动产登记,落实管理责任主体。持续推进管养分离,分类推进区域集中管护、政府购买服务、以大带小等管护模式,建立开放、竞争、公平、有序的水利工程物业管理市场。持续开展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创建活动。

(二)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

一是建立风险隐患排查和源头控制机制。结合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开展水旱灾害致灾因子、承灾体、历史灾害、综合减灾能力、重点隐患等调查评估,识别水旱灾害风险。加强水库、堤防等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水安全风险识别,建立工程风险隐患台账。结合洪水风险区划成果,实施分区管控,引导人口、产业向低风险区迁移。

二是强化“四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实时雨水情信息的监测报送和分析研判,提高预报精准度、延长预见期。完善预警发布机制,做好江河洪水、山洪灾害等的预警发布。运用数字化、智慧化手段,对水库、河道、蓄滞洪区蓄泄情况进行模拟预演,为工程调度提供科学决策支持。细化完善江河洪水调度方案,编制流域、区域水工程联合调度方案,完善超标洪水防御预案,提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健全风险化解机制。以流域为单元建立完善流域防洪体系,大力推进水工程防灾联合调度系统建设,全面提升水工程调度的业务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实现预报调度一体化,为防洪调度指挥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推动完善水旱灾害风险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建立健全水安全风险分担机制,推动水安全领域巨灾保险制度。

来源: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

作者:王冠军  戴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