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要闻 | 践行“十六字”治水思路 复苏北京河湖生态环境​
公告类型:新闻动态发布时间:2022-07-01 09:35:50

前 言

近年来,北京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河水断流、地下水超采等问题,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从京津冀协同发展、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和超大城市治理全局推进“大城市病”中的水问题治理,持续狠抓节水,统筹多水源调度,创新治水实践,在保障全市生产生活用水安全的前提下,久久为功推动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努力走出一条首都治水高质量发展实施路径。


Part


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探索“以水开路、用水引路”生态治理模式

由于多年干涸,北京许多河流存在着河流形态消失、生态空间被占、流动性被阻等突出问题。复苏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是广大市民和水务人多年的夙愿,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积极探索、进行了大量实践,“以水开路”求“破”,以自然之力打通河流通道;“用水引路”求“立”,以自然之势重塑河流形态。

一是湿河底。为找准河槽底宽和河势走向,2019年汛后永定河首次生态补水2.96亿立方米,由于多年断流干枯,仅起到浸润河底、确定河流走势作用,水头未出北京境内,仅有76%河段130公里河段实现通水。

二是拉河槽。为准确确定河槽深度和边坡型态,2020年春季第二次生态补水1.66亿立方米,在平原河段实施不同流量等级的脉冲泄水调度,利用自然力冲拉河槽,推动形成自然河道形态,实现境内170公里河段25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三是定河型。为掌握游荡型河道在平原区的游走规律、确定河床摆动范围及汊河形态,2020年秋季第三次生态补水0.67亿立方米,通过组合大流量脉冲泄水,冲刷稳定河道形态,水头最远到达下游天津市武清区。

四是复生态。按照水利部统一部署,2021年第四次生态补水2.44亿立方米,利用水流作用营造“溪、河、湖”等串联连通的低扰动多样生境,促进沙质滩地植被恢复和河道近自然演变,实现全流域26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入海。


总结4次补水经验,基本形成了多年干枯河流复苏模式。去年在潮白河等流域推广实践,断流22年的潮白河干流实现全线水流贯通。


Part 


注重统筹协调,实施多水源、多流域、多路径、多目标精准调度

深入贯彻“节水优先”治水理念,按照国家节水行动要求,坚持不懈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北京市16个区全部建成节水型区,生产生活用水实施“峰值”管控,在首都人口保持高位、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状态下,全市生产生活用水始终控制在30亿立方米以内,特别是在南水北调中线通水的有力支撑下,人水矛盾初步缓解,为河湖复苏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是统筹境外补水与本地保水。全面开展永定河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推进实施京津冀晋四省市引黄水量保障协议。坚持密云水库“五保水”机制,持续实施《京冀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共同行动方案》《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3年来北京市支付生态补偿金9.5亿元,推进上下游协同治理。

二是统筹多水源精准调度。统筹调度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南水北调、再生水等多水源,根据五大流域上中下游不同功能定位,充分发挥水网互连互通优势,按照高水高用、优水优用原则,分质分段实施多流域、多路径、多目标联合调度,实现干支流协同修复,助力五大河流全线贯通入海。

三是统筹洪水调度与水资源调度。将洪水安排融入水资源配置,统筹水库调蓄、城市供水、河道补水、地下水回补等多重目标,开展洪水预报调度,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推进化害为利、高效利用。去年全市13座大中型水库有效存蓄洪水16.6亿立方米,为大范围复苏河流提供重要的水源保障。去年汛期以来,市域内新增有水河道27条、有水河长452公里。

四是统筹地表、地下协同修复。充分利用现有砂石坑、蓄滞洪区、河道水网回补地下水,推进河流沿线地下水位回升、水资源储备能力提高。去年以来,全市平原区地下水位累计回升5.75m、增加储量29.4亿立方米。


通过近年努力,2021年密云水库蓄水35.79亿立方米、创建库以来最高纪录,永定河、潮白河等全市五大河流26年来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不少干涸多年的河道水库复苏、泉眼复涌;全市平原区地下水位连续6年累计回升9.36m,超采区面积比2015年最严重时减少82%;健康水体从60%提升到86%,底栖动物种类从44种增加到230种,大型水生植物从46种增加到81种,累计调查鱼类61种,河湖健康和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大幅提升。


Part


建设“幸福河湖”,利用改善的水生态环境不断满足市民多样化亲水新需求

一是抓共建。发挥河长制统领作用,建立市总河长令制度,持续推动“清河行动”“清四乱”专项行动常态化规范化,河湖违法建设基本实现动态清零;推行“河长+警长+检察长”工作模式,与相关部门建立联动执法机制,推进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工作衔接;成立市河长办监督机构,持续开展节水、河湖管理等专项执法,推动河长制从有名到有实,从河湖监管向流域监管转变。

二是抓共治。全面推进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发布施行城市河湖滨水慢行系统规划。发布昆明湖等第一批7处水利遗产名录。连续3年开展“引导市民安全文明游河”专项行动,及时劝导不文明甚至违法违规游河行为,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出游环境。

三是抓共享。持续加大滨水空间开放共享便民力度,建设河流滨水慢行系统,利用蓄滞洪区建设公园,开辟河湖滑冰场、垂钓区、皮划艇区域以及水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向社会开放,大运河北京段实现游船通航,朝阳区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开放轻舟夜游,温榆河公园朝阳示范区和昌平“未来智谷”开园。


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北京市水生态环境建设成果成为最普惠的公共产品,亲水游已蔚然成风,市民的获得感大幅提升。

Part


坚持创新治水实践,不断擦亮大国首都绿水青山底色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将其作为根本遵循。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狠抓“节水优先”,坚持更高标准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狠抓“空间均衡”,不断完善城市水网,构建水安全保障空间格局;狠抓“系统治理”,以河流为骨干,以分水岭为边界,以流域为单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狠抓“两手发力”,推进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二是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统筹水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紧紧围绕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坚定不移贯彻“四水四定”原则要求,跳出“就水论水”的行业思维,坚持全局观念、系统观念,严格实施水生态空间管控制度、新城镇村等水要素规划管控、“取供用排”全过程协同监管、河流空间与地下水空间一体化修复,以水资源的约束引导推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和人口规模,促进水与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团结治水、共治共享。始终坚持把治水为民、水惠民生作为水务工作的根本价值追求,以河长制为统领,加强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岸上岸下系统治理、溯源治理、综合整治,不断凝聚起全社会节水保水护水的工作合力,着力建设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滨水家园。


生态兴则文明兴。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是新时代首都水务人的神圣职责。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将持续推进节水保水和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建设更多造福首都市民的幸福河湖,不断绘就首都河湖清新明亮的壮美画卷,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提供坚实水务保障。

来源:水利发展研究 2022.06

作者:潘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