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研究 | 水利加快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的思考
公告类型:新闻动态发布时间:2021-07-06 13:37:07

Part


加快推进水利深度融入平安中国建设

《建议》要求,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兴利除害自古以来就是水利肩负的使命。除洪水首“害”,兴供水首“利”是保平安之首要。对表对标《建议》要求,水利必须提高站位,积极防范和化解各种涉水风险,实现好维护好水安全,以水利高质量发展破解影响安全的难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水安全保障,全面深度融入平安中国建设。

从事关国家安全高度认识水安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联合国在1999年曾发出警告:“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25年,世界上将有近23亿的人口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早在2007年首届亚太水峰会之际,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致辞中就警告指出,水资源短缺有可能引发战争。2021年4月6日,美国副总统哈里斯在一次演讲中也谈到,很多年甚至几代人以来,战争是为了石油,但是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会因水而战。强调水资源是珍贵的商品,关乎人们的就业甚至生命,事关国家强大。话音刚落,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爆发边境冲突,争水成为直接的导火索。面对疫情肆虐,非洲大陆好多地区连最基本的用来保持卫生的洗手的水都得不到保障,水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估计,2020年全球缺乏安全饮用水的人口已高达11亿,水安全问题已被公认为是造成疾病蔓延、食物短缺、用水纷争、畜牧业和农业停滞的主要问题。

治水贯穿着中国的历史,历代善治国者必先治水。但没有任何一个朝代面临今天这么严峻的水问题。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讲话中指出,要大力增强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表对标《建议》要求,我们必须首先在意识上要高度重视水安全问题,认识到保障水安全就是保国家长治久安,保民族永续发展。

保障防洪安全是水利融入平安中国建设的首要任务。防洪自古以来就是治水的首要任务,保障防洪安全是平安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非工程建设,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大幅提升,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洪涝灾害依然是我们面临的心腹大患。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把保障防洪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完整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理念,结合水利工作实际,研究细化落实方案;加快完善流域和区域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消除防洪薄弱环节和短板,以“四预”为切入点,全面提升水灾害防御现代化调度指挥能力,着力保障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大力提高水利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提升供给能力是水利融入平安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三水问题,一针见血指出了过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牺牲流域、区域生态安全为代价的弊端,这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从供给侧角度看,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都凸显了供给侧的短板,从长远看不仅影响供水安全,更影响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水利融入平安中国建设大局,就必须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在把“害”控制到最小的同时,还要力争把“利”最大化。按照建设国家水网的要求,加快构建较为健全的国家和区域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在国家层面加快构建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在区域层面加快建设一批重点水源工程和应急水源工程。围绕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安全利用水平,充分发挥“节约用水工作部际协调机制”平台优势,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加强重点领域节水、健全节水机制、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推动水资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安全转变。围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着力提升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快推进水生态水环境治理,恢复、保留和扩大河湖生态空间。以保障国家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为前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建设平安中国贡献水利力量。

Part 


加快推进水利深度融入健康中国建设

《建议》要求,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治理城乡生活环境,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健康中国建设的对象不仅包括人的健康,还包括人赖以居住的生态环境的健康以及赖以发展的经济社会的健康。当前,全国范围还普遍存在入河入湖入海的废污水排放量依然居高不下、饮用水水质安全隐患尚存、地下水污染呈现由浅层向深层蔓延的趋势等问题,严重威胁着生态、人类以及社会的健康。对表对标《建议》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水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水陆统筹,把河湖健康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当好河湖代言人、守护者,提供高品质的水利公共服务,推动水利加速融入健康中国建设。

把维系河湖健康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充分发挥“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优势,加快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体制机制,用足用实用好河湖长制。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控。完成主要江河湖泊管理和保护范围划定并向社会公告,明确河湖管控空间,强化河湖水域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约束作用;加强与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推动河湖管理范围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有效衔接。加强河道采砂管控,落实属地责任。积极推动建立采砂管理部门协同机制,建立完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加大日常监管、暗访巡查和执法力度,形成河道采砂管理合力。强化河湖健康评价。围绕保护河湖岸线、水量、水质以及维系河湖社会服务功能等内容,以《河湖健康评价指南》确定的指标和方法为指导,压紧压实各级河湖长主体责任。以维系河流湖泊等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目标,因地制宜,明确重要河流主要控制断面的基本生态流量水量和重要河湖生态水位等保障目标,将其作为硬约束。持续推进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达标建设。

把推动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抓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两山”理论,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施路径。立足河道、湖泊、水库岸线近城、穿城优势,因地制宜发挥各地水量、水质和水生态优势,做好健康水产业文章,发展岸线经济、水域经济,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风情的水旅产业、康养产业以及特色农业,探索构建以水利为引领的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相结合的水生态经济体系,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核心,坚持纵向与横向、补偿与赔偿以及政府和市场相结合,建立健全水生态纵向补偿机制,鼓励地方以水量、水质为补偿依据,完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并充分运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依托水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对造成水生态水环境损害的违法者追究损害赔偿责任,倒逼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促进绿色发展、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


Part


加快推进水利深度融入美丽中国建设

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概念,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美丽中国纳入“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到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带动其内心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具体到水的领域,人们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产品的期望值更高了。对表对标《建议》要求,水利在美丽中国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突出表现为,经济社会用水大量挤占生态用水、水域生态空间被侵占、部分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远超水资源承载能力、水土流失和地下水超采依然严重等等。水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利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建设美丽中国,应紧紧把握“水”的核心地位,围绕统筹做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地下水管控等内容,不仅充分发挥水利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排头兵”作用,更要坚持系统观念,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推动在治山、治林、治田、治草过程中落实治水要求。

强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是水利融入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推进河湖生态修复,通过强化河湖生态空间管控、河湖景观带生态治理、退田还湖还湿促进河湖生态空间保护修复;通过采取水土保持、生态补水、水源涵养等手段保障河湖生态需水;按照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生态廊道的总体要求促进生物栖息地保护修复。加强对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湿地的保护,强化生产建设活动和项目水土保持管理,实施封山育林,促进自然修复。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在水土流失地区,推进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坡耕地崩岗等综合整治,重点突出长江中上游、黄河上中游、东北黑土区、西南岩溶区等重点区域以及侵蚀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水土保持监测。围绕“细化、实化、常态化”监管目标,加强监测点建设,优化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对生产建设项目和重点治理工程开展监管重点监测。加强卫星遥感、无人机、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水土保持监管等工作中的应用,实现年度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全覆盖,全面及时发现水土保持违法违规问题并推动依法整改,提高监管效能和水平。同时,要通过强化地下水监管、地下水超采治理以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等综合措施加强对地下水的保护,维系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良性循环,以地上地下一体化的健康水生态环境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是水利融入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前提。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以牺牲资源为代价的发展,终究是不可持续的,只会加剧资源短缺、生态损害、环境污染,美丽中国建设也就无从谈起。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把水资源承载能力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各环节。坚持规划先行,应充分考虑流域、区域水资源禀赋条件,将水资源承载能力作为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依据。坚持以水定城,将水资源刚性约束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规模、发展规划,严格控制无序开发和不合理增长,实现城市绿色发展。严控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城市发展规模,防止城市“摊大饼”扩张。坚持以水定地,合理配置各行业用水,严控缺水地区农业灌溉规模,根据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明确本地区农业灌溉用水总量、适宜的种植结构和相应配水面积。坚持以水定产,科学规划和布局产业结构和规模,水资源过度开发或短缺地区,要制定应予以限制或淘汰的高耗水产业名录,发展节水型产业。


Part


加快推进水利深度融入智慧中国建设

推进智慧中国建设是加快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选择。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建议》要求,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对表对标《建议》以及《纲要》要求,水利应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统筹推进传统水利基础设施和新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水利管理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推进水利新基建加速融入智慧中国建设。
加快推进智慧水利建设。以提升水治理能力和水平为目标,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功能协同,集约高效、绿色智能,调控有序、安全可靠的国家水网。按照《智慧水利总体方案》要求,以强化物联网、视频、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与水利业务相结合为途径,推进智慧水利系统建设,推动实现传统水利基础设施的整合与共享,促进传统水利基础设施与新型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推动实现水文水资源的全面、实时监测与监控,着力提升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和水平,推进水资源管理、防灾减灾、水利工程调度等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先期可以遴选基础条件相对较好、有迫切需求的流域、区域以及相关领域,充分依托在建、拟建水利工程和信息化项目,开展智慧水利先行先试,力争在新型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实现智慧水利率先突破。在此基础上,总结好的做法,分析制约因素,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实现以点带面,加快驱动实现水利信息化。
加速融入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基础设施担负着支撑包括水利在内的信息技术前沿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任,是新型基础设施(新基建)的重要组成之一,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等。水利应立足新发展阶段,跳出水利看水利,加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推动水利加速融入国家创新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围绕更好地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实施,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布局,加速推进水利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在关系根本、事关长远的水灾害防御安全、水资源安全、水生态安全、水工程安全等战略领域科学谋篇布局,打造更多先进的原始创新承载区,力争为优化水利科技创新基地布局、水利原创基础理论探索研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重要软件系统研发、重大装备设备设计制造奠定坚实基础。
需要强调的是,平安中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和智慧中国是有机统一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割裂开来看。《建议》擘画了新的发展蓝图,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水利须借“十四五”东风,在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下,坚持系统观念,在充分调研评估的基础上,整合相关资源要素,集平安中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和智慧中国为一体,分片区打造若干国家级试验区,争取见实效、有影响、能带动、可推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应有之力、应尽之责。

来源:水利发展研究  2021.5

作者:吴浓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