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研究 | 在建党百年新起点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公告类型:新闻动态发布时间:2021-08-05 09:10:1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标志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展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战略任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本文简要分析我国乡村振兴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01乡村振兴战略体系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初步形成

党的十九大报告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通过“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七大战略之一。过去几年中,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和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主要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一系列部署,擘画了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形成了乡村振兴战略框架和政策体系,特别是2021年6月1日《乡村振兴促进法》的正式施行,进一步将乡村振兴纳入法治化轨道。


02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工作重心转向乡村振兴 

2020年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之后,我国进入了后脱贫攻坚时代,各级政府相继挂牌成立乡村振兴局,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需要久久为功的长期战略:按照党中央对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到2035年乡村振兴要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50年要实现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内涵的乡村全面振兴。

03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中国迈向共同富裕的新阶段

展望未来15年,中国经济将从中等收入水平将高收入水平过渡,其中一个很大的挑战,是能否实现共同富裕,有效缩小“三大差距”。一是地区发展差距,随着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新世纪以来我国地区发展差距逐步缩小,但近几年略有扩大,表明进一步缩小地区差距的难度加大。二是居民收入差距,2009年以来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持续下降,但近几年有所上升,也表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难度在加大。三是城乡发展差距,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目前约为2.6倍,发达国家通常在1.5倍以内,未来我国需要持续缩小城乡差距。面向2035年,中国发展的关键是实现共同富裕,其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是重中之重,这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

04全球粮食安全面临危机,我国需要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 

新冠肺炎疫情引发新一轮全球性粮食安全危机,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的《2021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指出,2020年在全球55个国家或地区至少1.55亿人陷入“危机”级别或更为严重的突发粮食不安全状况,比2019年增加约2000万人,达到过去五年的最高水平。疫情冲击下各国开始收紧粮食出口,导致国际粮价剧烈波动。我国农业基础应对能力仍相对偏弱,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面临劳动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全球性粮食安全危机使我国粮食安全面临更大不确定性,客观上需要我国构建更可持续、更富韧性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05农村人口持续减少和老龄化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风险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村人口持续减少,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1亿人,与2010年相比减少1.64亿人,每年农村人口流失超过1000万,表明农村人口仍加快流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更加深入,流动人口3.76亿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1.25亿人,与2010年相比增长69.73%。全国城市间分化加剧,人口向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中心城市的集聚态势愈发明显,其他近半数城市出现人口下降。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60岁及以上人口2.64亿人,占比18.7%,65岁及以上人口1.91亿人,占比13.5%,已经非常接近深度老龄化14%的门槛值,未富先老的特征愈加凸显。

06返乡入乡就业创业规模持续扩大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活力 

《2020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农民工总量为2.856亿人,首次出现减少趋势,比上年减少517万人;流动半径进一步缩小,越来越趋向于就近就地就业,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减少2.7%,跨省流动农民工数量减少6.1%;流动方向更加多元,由2010年时期的江浙广东扩展到东南地区和成渝、贵州等西南地区,流动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返乡创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2020年超过1000万。乡村就业人员中,纯务农户逐渐减少,兼业农户继续增多,服务业超越第二产业成为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要产业。

07产业扶贫和产业振兴加快衔接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格 

脱贫攻坚阶段,产业扶贫是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的扶贫举措。每个贫困县都形成了两到三个特色鲜明的扶贫主导产业,特别是“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许多贫困乡村实现了特色产业“从无到有”的历史跨越。然而,资源禀赋相近的贫困县确定产业项目时存在趋同现象,大多集中在水果、蔬菜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生长周期短,需求弹性相对较小,容易出现价格下降与滞销风险,丰产不丰收的潜在风险较大。

08城乡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创造了有利条件 

城乡要素流动不畅是全国层面长期存在的问题,人才、土地、资金和科技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不足,严重制约了乡村产业发展。随着阻碍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藩篱将被打破,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政策体系逐步建立,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将更多地向乡村流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城乡融合机制改革不断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县域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09乡村振兴的基础是农村产业发展和兴旺 

从全世界来看,过去200年人类的近现代历史中,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先行的现代化国家都面临乡村衰落的挑战。为抵抗乡村衰落的趋势,很多国家都提出过乡村复兴运动,发布过相关行动计划,但多数国家乡村复兴的实际成效并不显著。这是因为农村地区的主导产业以农业为主,而农业比较收益相对偏低,难以大量吸引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与此同时,农村地区非农产业发展并不充分,无法有效吸纳较多的就业人口,导致农村地区大量人口向城市地区迁移。比如,在美国和日本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人口大约只有2%,而大量农村人口倾向于迁往城市就业。因此,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农村地区能否创造新的产业,吸引劳动力在农村地区创业就业。

10数字技术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机遇新动能 

在世界范围内,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且发展迅速,带动了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的迅猛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智慧农业,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为加快补齐农业农村信息化短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政策支持。然而,农村数字化水平总体偏低,2019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达到36%,其中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仅为23.8%,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不足60%,远低于城市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数字技术的加速应用和普及,正在深刻改变整个社会形态,为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全面赋能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11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在农村创造新产业新业态 

近现代历史中,各国推进的乡村复兴是工业化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在乡村大量发展现代产业和吸纳就业存在天然的局限性。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要驱动力的数字化浪潮,重新形塑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条件,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全新的机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降低了信息传递、复制、追踪、验证和运输等成本,改变了资源要素的配置。农村地区最大的比较优势是土地和劳动力成本非常低,过去这些低成本要素难以进入市场和获得市场收益,而数字技术可以低成本实现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与市场的链接。过去10年经由电商的推动,实现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直接对接,为农村创造了大量产业和就业,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带动了当地的产业兴旺。
总之,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中国宏观国情农情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全新背景,进而要求我们谋划在新时期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其核心在于把国家的“三农”工作重点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未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是要立足国情农情,走出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至少包含以下七条道路:打破二元结构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农村改革创新之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高质量农业发展之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多治融合乡村善治之路;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走共同富裕之路。

来源:水利发展研究 2021.6

作者:王亚华